請點擊左側目錄選項

定慧等持戒為基 顯密雙宏佛心印

密誓淨戒善結合 命難亦不捨三寶 

  師父曾一再說明佛法與外道最大差別首重三皈依,「皈」是回歸,「依」是依靠,「三皈依」簡言就是依靠三寶導引回歸自己原本清淨廣大平等的自性。即是藉由皈依現相三寶而開啟自性三寶。皈依乃皈依十方三寶而非皈依師父個人。皈依時,由於皈依師之善巧導引,弟子多少得見自性廣大本體,(即使無法恆持,今生已在八識心田種下了成佛之因,縱經多生累劫總要開花結果。)並從內心深處發出永不捨離三寶的決心。如皈依時對此並不了知,則未真實得到皈依戒。皈依時所發之誓言是盡形壽的誓言,因此人的一生應只有一次皈依,皈依師也應只有一位,故皈依師對己恩德非常之大。

 皈依是一切大小乘、顯密乘的入門法,為諸法之基。如未真正地得到皈依戒,不論在家出家皆不算進入佛門。更遑論五戒、沙彌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、菩薩戒乃至密乘戒。皈依是一切戒之基,一切法之基,一切禪定、三昧之基,一切智慧之基。

皈依可分為因皈依和果皈依:
因皈依:從今時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皈依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。以佛為導師,決不皈依邪魔外道,諸天鬼神。有此決心是為皈依佛。一心以釋迦牟尼佛和諸大菩薩傳下之正法為道,只修諸佛菩薩之正法,決不修學邪魔外道之法。有此決心方為皈依法。把佛的四眾弟子視為道友,有此堅定之決心為皈依僧。 

 上師慈悲為中國四川成都市新進弟子眾授皈依

 

上師慈悲為中國四川南充市新進弟子眾授皈依

     果皈依:發誓成佛稱為皈依佛;發誓修學諸佛之法為皈依法;發誓證得大乘僧眾之果位為皈依僧。

一切法本無高下,唯依發心而有差別。依發心可將皈依分為三品:
下士道的皈依:為了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人天果報而發心皈依三寶。即人天乘的皈依。
中士道的皈依:因為懼怕輪迴痛苦,以求個人解脫而發心皈依三寶。即小乘的皈依。
上士道的皈依:為度化眾生成就佛果而皈依三寶。即大乘的皈依。

為得到上品的皈依,首先要了知三寶的恩德和功德,對三寶從內心生起猛烈的信心。如對三寶的信心能令自己身毛皆豎,淚水直流,或如阿難尊者所言:「將此身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。」為猛烈的信心。「寧捨身命,不捨三寶」為大乘標準的皈依誓言,如能做到即在究竟解脫道上邁出了第一步。如無此決心,則應生慚愧之心,令速生起。否則一旦失去人身只能隨業流轉,輪迴生死。

皈依後,在日常生活中應做的和應捨的:
皈依佛:如見佛菩薩像,應生恭敬心。甚至佛菩薩像上掉至地上都要恭敬頂戴後置於淨處。不能禮拜邪魔外道、諸天鬼神。

皈依法:要恭敬證法及教法,並不惱不害於眾生。證法是歷代祖師大德根據自己的修證所講之法。禪宗就是證法。教法是指三藏十二部經教典。從經書、法本上掉下的紙片即使僅有一字都要恭敬頂戴後置於淨處。不能損壞跨越經典、法本。不能做對眾生有害之事。

皈依僧:對出家之僧寶要恭敬。甚至僧人師父法衣上掉下的布也要恭敬頂戴後置於淨處。不能跨越僧人師父的僧衣。不能把修學外道的眾生作為自己的道友,除非有能力將其轉化。

皈依三寶後,無論順緣違緣皆視為三寶加持。遇任何事唯求三寶,不求其他。順緣時,知是三寶加持,順緣增上。感受痛苦、遭遇違緣亦復如是;因無始以來曾造無量罪業,因依三寶加持才能以目前之些微痛苦償還無量罪業,快速償報,重報輕受,以避免遭受更大痛苦,皆要認為是三寶大悲所顯之方便善巧。常如此做,必對皈依生起定解,在八識心田裏種下殊勝良好的善因。

皈依時發起「寧捨身命,不捨三寶」的誓言能使皈依者在皈依之初就種下解脫的種子,遠惡行,增善業,逐步增上功德,直至超出三界而達究竟彼岸。 
 

菩提悲心成佛因 善導次第勤薰修

師父非常重視菩提心。謂菩提心是整個佛法修行的核心。菩提心簡言之就是「為利法界一切如母有情願成佛之心。」,它是四無量心的昇華。要究竟趣入解脫,利益眾生,必須發起菩提心。因為菩提者覺也,覺者佛也。只有在因地上發起了菩提心,才能結菩提果。這是因果不謬的道理。唯有證到佛的果位,才能究竟利益眾生。
  圖片說明:法森寺金剛道場「鹿野苑」內的「常客」
修法、傳法時師父必令弟子修學菩提心。觀六道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,行住坐臥都將流轉於六道的累劫父母觀在身旁,一起修行,並將修行功德悉數迴向六道有情早日離苦得樂,早證菩提果位。

菩提心的薰修有六個層次的次第,六個層次又可由三種菩提心(願菩提心、行菩提心、勝義菩提心)來展現。三種菩提心又可歸納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種。世俗菩提心是因,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。勝義菩提心是果,即佛果。

六個層次的薰修次第是:第一、知母;第二、念恩;第三、報恩;第四、悲心;第五、慈心;第六、增上心。

第一, 知母。通過聽聞佛法,認真思維和觀待,確立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的觀念。從而確確實實了知法界六道有情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。將原來狹小的對家族的愛擴展到六道有情,上升為宇宙利他主義的愛。這是愛的超越。這個次第看似簡單,但如果認真思維修持將為我們帶來無比的喜悅,煩惱也會隨之冰消釋然。

第二, 念恩。因為了解法界六道有情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。所以要如觀待今生父母的恩情一樣觀待六道有情的恩情。當我們在觀待眾生的恩情時,慈悲心就會升起,就會隨喜、報恩。這樣就從對六親眷屬有限量的愛擴展到對無量眾生的愛心,所以稱為四無量心。四無量心的薰修要從「捨」心開始。通過觀修冤親平等,調伏貪愛和瞋恨的心理,生起廣大平等捨的境界。如同我們法本所述:「願諸眾生遠離貪瞋之心住平等捨。」生起了「捨」心,才能生起慈心─「願諸眾生永俱安樂及安樂因。」、悲心─「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。」、喜心─「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。」

第三, 報恩。我們以四無量心的心境念恩,無疑的報恩之心就會生起。報恩的行為就是菩提心的生起 。對六道眾生生起了巨大的、殊勝的慈心和悲心。從內心深處發起了真正的願菩提心「為利有情願成佛」。

第四, 慈心。慈能予樂。

第五, 悲心。悲能拔苦。接下來就是將此願菩提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,廣行六度,而達圓滿。慈心和悲心是行菩提心的具體表現。同時慈心和悲心在行菩提心時達到究竟圓滿。所以說佛菩薩是慈悲為利有情來到娑婆世界。慈悲地為眾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。

第六, 行菩提心的究竟圓滿就是增上心,即勝義菩提心的境界。這種以智慧為前導、以因果為原則的慈悲在達到悲智雙運、定慧等持時,即成就了勝義菩提心,成熟了菩提果,即佛果。

師父特作詩勝讚菩提心,以此總結菩提心之薰修次第。

 
   
             上師於惟印活佛涅槃圓滿法會上靜定德相

「以戒為師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留下的法語,由此可見戒律的重要性。師父在傳法之初就將居士應守持的戒條做成偈誦,要求弟子依讀、誦、解、證次第學修。進而依戒、定、慧三學的次第漸進而修,由戒而生定,得定而發慧,定慧等持,三學互融而成佛,真正依此菩提正道而行。

師父開示戒律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切法之基,只有打牢了戒學的基礎才能與法相應。依戒而行,才能防非止惡,避免遭受惡的果報;積善累德,增長功德。戒有兩種:性罪和戒罪。性罪是指不管受戒與否,只要違反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就有罪。佛教教義裏的性罪有四種:殺, 盜,淫(居士是指邪淫),妄。佛陀制定的戒條並不等同教條,根據不同的因緣條件,持戒可分為開、遮、持、犯。以所修所證的程度,持戒又有定共戒和道共戒之分。 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瞭「戒律是用來規範自己不當的意樂和行為」,千萬不可以拿來框架他人;對待他人則應用菩提心。

修學密法需要密器根器地鑄成,何為密器根器地鑄成?首先要通過顯教三乘(三士道)次第的學修。即依止於善知識系統學習佛教的經、律、論三藏,接著通過止觀雙運生起空正見;空正見生起才進入密乘的外三密,即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;最後才進入內三密,即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和生圓不二次第,這是修學佛法的九層次第。不經過如是次第井然地修學即無法做到如理如法。

師父不論是講法或傳法皆次第井然。師父親筆著作《四如意寶》,第一寶「擇師法」,詳解彌勒菩薩所歸納的善知識十德,讓三寶弟子具擇師法眼,並言擇師首重其「德行」,如無法全具十德則師必須具備戒律,如此便可短暫依止;如果戒律與菩提心皆備,則可長期依止。師父曾三轉《四如意寶》,教導弟子如何選擇善知識,如何聽聞正法(聞),如理作意(思),如何修證佛法(修)。師於自序中明確開示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是依此四種法要而證入究竟佛果的。因唯有親近善知識,方可聽聞到如來正法,而成就聞慧;唯有聽聞正法後,方能依正知正見如理作意,而生起思慧;唯有思維理悟透徹後,方可依次第如法修證,而獲得修慧。如此聞思修三慧次第井然成立,則三乘之果可獲矣!經、律、論三藏教典唯有依此四法統攝並精勤行持,方能轉知識成智慧;進而以般若智慧斷除煩惱與所知二障,方能成辦離苦得樂、了生脫死,乃至究竟成佛的廣大事業 
 

三世因果萬法循  普皆回向四重恩
 
親愛的朋友,佛言: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善知識難遇。」今天我們有幸具足了這些因緣,因此我們非常歡喜地整理編寫了這篇介紹師父的文章,然而師父深廣精微之身教、言教,怎能以如此簡短之篇幅盡述呢?但願有緣者皆能親臨聆聽師教,獲得更多殊勝法益!我們誠懇地謝謝您耐心讀完了它,希望能增進您對師父的瞭解和您對三寶的信心。

請點擊左側目錄選項